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骑士小说网 www.74xs.org,元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地理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初,太宗六年甲午,灭金,得中原州郡。七年乙未,下诏籍民,自燕京、顺天等三十六路,户八十七万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万四千九百七十五。宪宗二年壬子,又籍之,增户二十余万。世祖至元七年,又籍之,又增三十余万。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圆。二十七年,又籍之,得户一千一百八十四万八百有奇。于是南北之户总书于策者,一千三百一十九万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山泽溪洞之民不与焉。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藩,执臣礼惟谨,亦古所未见。地大民众,后世狃于治安,而不知诘戎兵、慎封守,积习委靡,一旦有变,而天下遂至于不可为。呜呼!盛极而衰,固其理也。

    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大率以路领州、领县,而腹里或有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者,其府与州又有不隶路而直隶省者,具载于篇,而其沿革则溯唐而止焉。作地理志。(凡路,低于省一字。府与州直隶省者,亦低于省一字。其有宣慰司、廉访司,亦止低于省一字。各路录事司与路所亲领之县与府、州之隶路者,低于路一字。府与州所领之县,低于府与州一字。府领州、州又领县者,又低于县一字。路所亲领之县若府若州,曰领县若干、府若干、州若干;府与州所领之县,则曰若干县,所以别之也。)

    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为路二十九,州八,属府三,属州九十一,属县三百四十六。(各路立站,总计一百九十八处。)

    大都路,唐幽州范阳郡。辽改燕京。金迁都,为大兴府。元太祖十年,克燕,初为燕京路,总管大兴府。太宗七年,置版籍。世祖至元元年,中书省臣言:“开平府阙庭所在,加号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遂改中都,其大兴府仍旧。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焉。(京城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方。城方六十里,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南之右曰顺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东曰安贞,北之西曰健德,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右曰肃清,西之左曰平则。海子在皇城之北、万寿山之阴,旧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恣民渔采无禁,拟周之灵沼云。)九年,改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二十一年,置大都路总管府。户一十四万七千五百九十,口四十万一千三百五十。(用至元七年抄籍数。)领院二、县六、州十。州领十六县。

    右警巡院。

    左警巡院。(初设警巡院三,至元四年,省其一,止设左右二院,分领坊市民事。)

    县六

    大兴,(赤。)宛平,(赤。与大兴分治郭下。金水河源出玉泉山,流入皇城,故名金水。)良乡,(下。)永清,(下。)宝坻(下。至元十六年,于县立屯田所,收子粒赴太仓及醴源仓输纳。)昌平。(下。)

    州十

    涿州,(下。)唐范阳县,复改涿州。宋因之。元太宗八年,为涿州路。中统四年,复为涿州。领二县:

    范阳,(下。倚郭。)房山。(下。金奉先县,至元二十七年,改今名。)

    霸州,(下。)唐隶幽州。周始置霸州。宋升永清郡。金置信安军。元仍为霸州。领四县:

    益津,(下。倚郭。中统四年省,至元二年置。)文安,(下。)大城,(下。)保定。(下。至元二年,省入益津,四年置。)

    通州,(下。)唐为潞县。金改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有丰备、通济、太仓以供京师。领二县:

    潞县,(倚郭。)三河。(下。)

    蓟州,(下。)唐置,后改渔阳郡,仍改蓟州。宋为广川郡。金为中都。元太祖十年,定其地,仍为蓟州。领五县:

    渔阳,(下。倚郭。)丰闰,(下。至元二年,省入玉田,四年,以路当冲要复置。二十一年,立丰闰署,领屯田八百三十七户。)玉田,(下。)遵化,(下。)平谷。(下。至元二年,省入渔阳,十三年复置。)

    漷州,(下。)辽、金为漷阴县。元初为大兴府属邑,至元十三年,升漷州,割大兴府之武清、香河二邑来属。领二县:

    香河,(下。)武清。

    顺州,(下。)唐初改燕州,复为归德郡,复为顺州,复为归顺州。辽为归化军。宋为顺兴军。金仍为顺州,置温阳县。元废县存州。

    檀州,(下。)唐改密云郡,又复为檀州。辽为武威军。宋为镇远军。金仍为檀州。元因之。

    东安州,(下。)唐以前为安次县。辽、金因之,元初隶大兴府。太宗七年,隶霸州。中统四年,升为东安州,隶大都路。

    固安州,(下。)唐仍隋旧为固安县,隶幽州。宋隶涿水郡。金隶涿州。元宪宗九年,隶霸州,又改隶大兴府。中统四年,升固安州。

    龙庆州,唐为妫川县。金为缙山县。元至元三年,省入怀来县,五年复置,本属上都路宣德府奉圣州。二十二年,仁宗生于此。延祐三年,割缙山、怀来来隶大都,升缙山为龙庆州。领一县:

    怀来。(下。)

    上都路,唐为奚、契丹地。金平契丹,置桓州。元初为札剌儿部、兀鲁郡王营幕地。宪宗五年,命世祖居其地,为巨镇。明年,世祖命刘秉忠相宅于桓州东、滦水北之龙冈。中统元年,为开平府。五年,以阙庭所在,加号上都,岁一幸焉。至元二年,置留守司。五年,升上都路总管府。十八年,升上都留守司,兼行本路总管府事。户四万一千六十二,口一十一万八千一百九十一。领院一、县一、府一、州四,州领三县,府领三县、二州,州领六县。

    警巡院。

    县一

    开平。(上。)

    府一

    顺宁府,唐为武州。辽为德州。金为宣德州。元初为宣宁府。太宗七年,改山东路总管府。中统四年,改宣德府,隶上都路。至元三年,以地震改顺宁府。领三县、二州。

    三县

    宣德,(下。倚郭。至元二年,省本府之录事司并龙门县并入焉。二十八年,又割龙门去属云州。)宣平,(下。)顺圣。(下。本隶弘州,今来属。)

    二州

    保安州,(下。)唐新州。辽改奉圣州。金为德兴府。元初因之。旧领永兴、缙山、怀来、矾山四县。至元二年,省矾山入永兴。三年,省缙山入怀来,仍改为奉圣州,隶宣德府。五年,复置缙山。延祐三年,以缙山、怀来仍隶大都。至元三年,以地震改保安州。领一县:永兴。(下。倚郭。)

    蔚州,(下。)唐改为安边郡,又改为兴唐县,又仍为蔚州。辽为忠顺军。金仍为蔚州。元至元二年,省州为灵仙县,隶弘州。其年,复改为蔚州,隶宣德府。领五县:灵仙,(下。)灵丘,(下。)飞狐,(下。)定安,(下。)广灵。(下。)

    州四

    兴州,(下。)唐为奚地。金初为兴化军,隶北京,后为兴州。元中统三年,属上都路。领二县:

    兴安,(下。至元二年置。)宜兴。(中。至元二年置。)

    松州,(下。)本松林南境,辽置松山州。金为松山县,隶北京路大定府。元中统三年,升为松州,仍存县。至元二年,省县入州。

    桓州,(下。)本上谷郡地,金置桓州。元初废,至元二年复置。

    云州,(下。)古望云川地,契丹置望云县。金因之。元中统四年,升县为云州,治望云县。至元二年,州存县废。二十八年,复升宣德之龙门镇为望云县,隶云州。领一县:

    望云。

    兴和路,(上。)唐属新州。金置柔远镇,后升为县,又升抚州,属西京。元中统三年,以郡为内辅,升隆兴路总管府,建行宫。户八千九百七十三,口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五。领县四、州一。

    县四

    高原,(下。倚郭。中统二年隶宣德府,三年来属。)怀安,(下。元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来属。)天成,(下。元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来属。)咸宁。(下。元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来属。)

    州一

    宝昌州,(下。)金置昌州。元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隶本路,置盐使司。延祐六年,改宝昌州。

    永平路,(下。)唐平州。辽为卢龙军。金为兴平军。元太祖十年,改兴平府。中统元年,升平滦路,置总管府,设录事司。大德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户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九,口三万五千三百。领司一、县四、州一。州领二县。

    录事司。

    县四

    卢龙,(下。倚郭。)迁安,(下。至元二年,省入卢龙县,后复置。)抚宁,(下。至元二年,与海山俱省入昌黎。三年复置。四年,又与海山俱入昌黎。七年复置,仍省昌黎、海山入焉。十一年,复置昌黎,以属滦州,今昌黎属本县。)昌黎。(下。至元十一年复置,仍并海山入焉。详见抚宁县。)

    州一

    滦州,(下。)在卢龙塞南,金领义丰、马城、石城、乐亭四县。元至元二年,省义丰入州。三年复置,先以石城省入乐亭,其年改入义丰。四年,马城亦省。领二县:

    义丰,(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州,三年复置。)乐亭。(下。)元初尝于县置漠州,寻废,复为乐亭县,隶滦州。

    德宁路,(下。)领县一:德宁。(下。)

    净州路,(下。)领县一:天山。(下。)

    泰宁路,(下。)领县一:泰宁。(下。)

    集宁路,(下。)领县一:集宁。(下。)

    应昌路,(下。)领县一:应昌。(下。)

    全宁路,(下。)领县一:全宁。(下。)

    宁昌路,(下。)领县一:宁昌。(下。)

    砂井总管府,领县一:砂井。

    以上七路、一府、八县皆阙。

    保定路,(上。)本清苑县,唐隶鄚州。宋升保州。金改顺天军。元太宗十一年,升顺天路,置总管府。至元十二年,改保定路,设录事司。户七万五千一百八十二,口一十三万九百四十。领司一、县八、州七。州领十一县。

    录事司。

    县八

    清苑,(中。附郭。)满城,(中。)唐县,(下。金隶定州,后来属。)庆都,(下。元初隶真定府,太宗十一年来属。)行唐,(下。)曲阳,(中。古恒州地,唐为曲阳县。宋属中山府。金因之。元初改恒州,立元帅府,割阜平、灵寿、行唐、庆都、唐县以隶之。逮移镇归德,还隶中山府,复为曲阳县,后隶保定,北岳恒山在焉。)新安,(下。金置新安州渥城县。元至元二年,州县俱废,改为新安镇,入归信县。四年,割入容城。九年,置新安县来属。)博野。(下。至元三十一年立。)

    州七

    易州,(中。)唐改上谷郡,又复为易州。元太宗十一年,割隶顺天府。至元十年,隶大都路。二十三年,还隶保定。领三县:

    易县,(中。倚郭。元初存州废县,至元三年复置。)涞水,(下。)定兴。(下。金隶涿州,今来属。)

    祁州,(中。)唐为义丰县,属定州。宋改为蒲阴县。金于县置祁州,属真定路。元至元三年,立附郭蒲阴县及以束鹿、深泽二县来属,隶保定。领三县:

    蒲阴,(中。倚郭。)深泽,(下。至元二年,并入束鹿县,三年又来属。)束鹿。(中。)

    雄州,(下。)唐归义县。五代为瓦桥关,周世宗克三关,于关置雄州。宋为易阳郡。金为永定军。元太宗十一年,割雄州三县属顺天路。至元十年,改属大都路。十二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二十三年,复以雄州隶之。领三县:

    归信,(下。)容城,(下。金隶安肃州,今来属。)新城。(太宗二年,改新泰州。七年,复为县,隶大都路。十一年,隶顺天路。至元二年,隶雄州。十年,隶大都。二十三年复来属。)

    安州,(下。)唐为唐兴县,隶鄚州。宋升顺安军。金改安州,治渥城县。元初移治葛城。至元二年,废为镇,入高阳县,后复改安州,隶保定。领二县:

    葛城,(下。倚郭。)高阳。(下。)

    遂州,(下。)唐为遂城县,属易州。宋改广信军。金废为遂城县,隶保州。元至元二年,省入安肃州为镇,后复置州而县废,隶保定。

    安肃州,(下。)本易州宥戎镇地,宋创立静戎军,又改安肃军。金为安肃州。元隶保定。

    完州,(下。)唐为北平县,隶定州。宋升北平军。金更为永平县,又改完州。元至元二年,改永平县,后复为完州。

    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

    真定路,唐恒山郡,又改镇州。宋为真定府。元初置总管府,领中山府,赵、邢、洺、磁、滑、相、浚、卫、祁、威、完十一州。后割磁、威隶广平,浚、滑隶大名,祁、完隶保定,又以邢入顺德,洺入广平,相入彰德,卫入卫辉;又以冀、深、晋、蠡四州来属。户一十三万四千九百八十六,口二十四万六百七十。领司一、县九、府一、州五。府领三县,州领十八县。

    录事司。

    县九

    真定,(中。倚郭。)藁城,(中。太宗六年,为永安州,无极、宁晋、新乐、平棘四县隶焉。七年,废州为藁城县,属真定。)栾城,(下。)元氏,(中。)获鹿,(中。太宗在潜邸改西宁州,既即位七年,复为获鹿县,隶真定。)平山。(下。)灵寿,(下。)阜平,(下。)涉县。(元初为崇州,隶真定路,后废州复置涉县。至元二年,省入磁州,后复来属。)

    府一

    中山府,唐定州。宋为中山郡。金为中山府。元初因之。旧领祁、完二州,太宗十一年,割二州隶顺天府,后为散府,隶真定。领三县:

    安喜,(中。)新乐,(下。)无极。(中。)

    州五

    赵州,(中。)唐赵州。宋为庆源军。金改沃州。元仍为赵州。旧领平棘、临城、栾城、元氏、高邑、赞皇、宁晋、隆平、柏乡九县,太祖十五年,割栾城、元氏隶真定。领七县:

    平棘,(中。)宁晋,(下。)隆平,(下。)临城,(中。)柏乡,(下。)高邑,(下。)赞皇。(下。至元二年,并入高邑。七年复置。)

    冀州,(上。)唐改魏州,后仍为冀州。宋升安武军。元仍为冀州。领五县:

    信都,(中。至元初与冀州录事司俱省入冀州,后复置。三年,省录事司入焉,为冀州治所。)南宫,(上。)枣强,(中。)武邑,(中。)新河。(中。太宗四年置。)

    深州,(下。)唐改饶阳郡,后仍为深州。元初隶河间,置帅府。太宗十年,隶真定路,领饶阳、安平、武强、束鹿、静安五县。后割安平、饶阳、武强隶晋州,束鹿隶祁州,以冀州之衡水来属。领二县:

    静安,(中。)衡水。(下。)

    晋州,唐、宋皆为鼓城县。元太祖十年,改晋州。太宗十年,立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复为晋州。领四县:

    鼓城,(中。倚郭。)饶阳,(中。)安平,(下。太祖十九年,为南平州,于此行千户总管府事,领饶阳一县。太宗七年,复改为县,隶深州。宪宗在潜,隶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改立晋州,仍为安平县隶焉。武强。(下。元初创立东武州,领武邑、静安。太宗六年,废州复为县,改隶深州。十一年,割属祁州。宪宗在潜,隶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置晋州,县隶焉。)

    蠡州,(下。)唐始置。宋改永宁军。金仍为蠡州。元初隶真定,领司候司、博野县。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博野县入蠡州。十七年,直隶省部。二十一年,仍属真定。

    顺德路,(下。)唐邢州。宋为信德府。金改邢州。元初置元帅府,后改安抚司。宪宗分洺水民户之半于武道镇,置司总管。五年,以武道镇置广宗县,并以来属。中统三年,升顺德府。至元元年,以洺州、磁州来属。二年,洺、磁自为一路,以顺德为顺德路总管府。户三万五百一,口一十二万四千四百六十五。领司一、县九。

    录事司。

    县九

    邢台,(中。倚郭。)钜鹿,(中。)内丘,(中。至元二年,并唐山县入焉,后复置唐山,与内丘并。)平乡,(中。)广宗,(中。宪宗五年置。中统三年以后属顺德府。至元二年,省入平乡县,后复置,隶顺德路。)沙河,(下。至元二年,省南和县入焉。后复置南和,与沙河并。)南河,(下。)唐山。(下。)任县。(下。至元二年,省入邢台县,后复置。)

    广平路,(下。)唐洺州,又为广平郡。元太宗八年,置邢洺路总管府,以邢、磁、威隶之。宪宗二年,为洺磁路,止领磁、威二州。至元十五年,升广平路总管府。户四万一千四百四十六,口六万九千八十二。领司一、县五、州二。州领六县。

    录事司。

    县五

    永平,(中。倚郭。)曲周,(中。)肥乡,(中。)鸡泽,(下。元初并入永年,后复置。)广平。(下。)

    州二

    磁州,(中。)唐磁州。宋为滏阳郡。金以隶彰德。元太祖十年,升为滏源军节度,隶真定路。太宗八年,隶邢洺路。宪宗二年,改邢洺路为洺磁路。至元二年,以真定之涉县及成安县并入滏阳,武安县并入邯郸,止以滏阳、邯郸二县及录事司来属。后复置涉县归真定,以滏阳、武安、邯郸、成安、录事司隶焉。至元三年,并录事司入滏阳县。至元十五年,改洺磁路为广平路总管府,磁州仍隶焉。领四县:

    滏阳,(中。倚郭。)武安,(中。)邯郸,(下。)成安。(下。)

    威州,(中。)旧无此州,金始置。元太宗六年,割隶邢洺路,以洺水县来属。宪宗二年,隶洺磁路,徙州治于洺水。领二县:

    洺水,(中。倚郭。太宗八年,隶洺州。定宗二年,改隶威州。宪宗二年,徙威州治此。)井陉。(下。威州本治此,宪宗二年,移州治于洺水县,井陉为属县。)

    彰德路,(下。)唐相州,又改邺郡。石晋升彰德军。金升彰德府。元太宗四年,立彰德总帅府,领卫、辉二州。宪宗二年,割出卫、辉,以彰德为散府,属真定路。至元二年,复立彰德总管府,领怀、孟、卫、辉四州,及本府安阳、临漳、汤阴、辅岩、林虑五县。四年,又割出怀、孟、卫、辉,仍立总管,以林虑升为林州,复立辅岩县隶之。六年,并辅岩入安阳。户三万五千二百四十六,口八万八千二百六。领司一、县三、州一。

    录事司。

    县三

    安阳,(上。至元六年,并辅岩入焉。)汤阴,(中。)临漳。(中。)

    州一

    林州,(下。)本林虑县,金升为州。元太宗七年,行县事。宪宗二年,复为州。至元二年,复为县,又并辅岩入焉。未几复为州,割辅岩入安阳,仍以州隶彰德路。

    大名路(上。)唐魏州。五代南汉改大名府。金改安武军。元因旧名,为大名府路总管府。户六万八千六百三十九,口一十六万三百六十九。领司一、县五、州三。州领六县。

    录事司。

    县五

    元城,(中。倚郭。至元二年,并入大名县,后复置。)大名,(中。倚郭。太宗六年,立县治。宪宗二年,迁县事于府城内。至元二年,省元城来属,寻析大名、元城为二县。九年,还县治于故所。)南乐,(中。)魏县,(中。)清河。(本恩州地,太宗七年,籍为清河县,隶大名路。)

    州三

    开州,(上。)唐澶州。宋升开德府。金为开州。元割开封之长垣、曹州之东明来属。领四县:

    濮阳,(上。倚郭。)东明,(中。太宗七年,割隶大名路。至元二年来属。)长垣,(中。初隶大名路,至元二年始隶开州。)清丰。(中。)

    滑州,(中。)唐改灵昌郡。宋改武成军。元仍为滑州。领二县:

    白马,(上。为州治所。)内黄。

    浚州,(下。)唐置黎州,后废。石晋置浚州。宋为通利军,又改平川军。金复为浚州。元初隶真定。至元二年,隶大名。

    怀庆路,(下。)唐怀州,复改河内郡,又仍为怀州。宋升为防御。金改南怀州,又改沁南军。元初复为怀州。太宗四年,行怀孟州事。宪宗六年,世祖在潜邸,以怀孟二州为汤沐邑。七年,改怀孟路总管府。至元元年,以怀孟路隶彰德路。二年,复以怀孟自为一路。延祐六年,以仁宗潜邸改怀庆路。户三万四千九百九十三,口一十七万九百二十六。领司一、县三、州一。州领三县。

    录事司。

    县三

    河内,(中。)修武,(中。)武陟。(中。)

    州一

    孟州,(下。)唐置河阳军,又升孟州。宋隶河北道。金大定中,为河水所害,北去故城十五里,筑今城,徙治焉。故城谓之下孟州,新城谓之上孟州。元初治下孟州。宪宗八年,复立上孟州,河阳、济源、王屋、温四县隶焉,设司候司。至元三年,省王屋入济源,并司候司入河阳。领三县:

    河阳,(下。)济源,(下。太宗六年,改济源为原州。七年,州废,复为县。至元三年,省王屋县入焉。)温县。

    卫辉路,(下。)唐义州,又为卫州,又为汲郡。金改河平军。元中统元年,升卫辉路总管府,设录事司。户二万二千一百一十九,口一十二万七千二百四十七。领司一、县四、州二。

    录事司。

    县四

    汲县,(下。倚郭。)新乡,(中。)获嘉,(下。)胙城。(下。旧以胙城为倚郭。宪宗元年,还州治于汲,以胙城为属邑。)

    州二

    辉州,(下。)唐以共城县置共州。宋隶卫州。金改为河平县,又改苏门县,又升苏门县为辉州,置山阳县属焉。至元三年,省苏门县,废山阳为镇,入本州。

    淇州,(下。)唐、宋、金并为卫县之域,曰鹿台乡。元宪宗五年,以大名、彰德、卫辉籍余之民,立为淇州,因又置县曰临淇,为倚郭。中统元年,隶大名路宣抚司。至元三年,立卫辉路,以州隶之,而临淇县省。

    河间路,(上。)唐瀛州。宋河间府。元至元二年,置河间路总管府。户七万九千二百六十六,口一十六万八千五百三十六。领司一、县六、州六。州领十七县。

    录事司。

    县六

    河间,(中。倚郭。)肃宁,(下。至元二年,废为镇,入河间县,后复旧。)齐东,(下。宪宗三年,隶济南路。至元二年,还属河间路。)宁津,(下。宪宗二年,属济南路,至元二年,隶河间。)临邑,(下。本属济南府,太宗七年,割属河间。宪宗三年,还属济南。至元二年,复属河间。)青城。(下。本青平镇,太宗七年,析临邑、宁津地置县,隶济南。中统置青城县,隶陵州。至元二年,隶河间。)

    州六

    沧州,(中。)唐改景城郡,复仍为沧州。金升临海军。元复为沧州。领五县:

    清池,(中。)乐陵,(中。)南皮,(下。)无棣,(下。至元二年,并入乐陵县,以县治入济南之棣州,寻复置。)盐山。(下。)

    景州,(中。)唐观州,又改景州。宋改永静军。金仍改观州。元因之。至元二年,复为景州。领五县:

    蓚县,(中。旧属观州,元初升元州,后复为蓚县。)故城,(中。元初隶河间路。至元二年,并为故城镇,属景州。是年,复置县还来属。)阜城,(下。)东光,(下。)吴桥。(中。)

    清州,(下。)五代置乾宁军。宋为乾宁郡,大观间以河清,改清州。金为乾宁军。元太宗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