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骑士小说网 www.74xs.org,古籍序跋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娥不愿,曰:‘已报父仇,他无所事,求小庵修道。’朝廷乃建尼寺,使居之,今金池坊尼寺是也。”事迹与此传似是而非,且列之李邈与傅雱〔22〕之间,殆已以小娥为北宋末人矣。明凌濛初〔23〕作通俗小说(拍案惊奇十九),则据广记。

    贞元十一年,太原白行简作李娃传〔24〕,亦应李公佐之命也。是公佐不特自制传奇,且亦促侪辈作之矣。传今在广记卷四百八十四,注云出异闻集。元石君宝作李亚仙花酒曲江池〔25〕,明薛近兖作绣襦记〔26〕,皆本此。胡应麟(笔丛四十一)论之曰:“娃晚收李子〔27〕,仅足赎其弃背之罪,传者亟称其贤,大可哂也。”以春秋决传奇狱,失之。行简字知退(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字退之),居易〔28〕弟也。贞元末,登进士第。元和十五年,授左拾遗,累迁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宝历二年冬,病卒。两唐书皆附见居易传(旧一六六新一一九)。有集二十卷,今不存。

    传奇则尚有三梦记〔29〕一篇,见原本说郛卷四。其刘幽求一事〔30〕尤广传,胡应麟(笔丛三十六)又云:“太平广记梦类数事皆类此。此盖实录,余悉祖此假托也。”案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之凤阳士人〔31〕,盖亦本此。

    说郛于三梦记后,尚缀纪梦一篇,亦称行简作。而所记年月为会昌二年六月,时行简卒已十七年矣。疑伪造,或题名误也。附存以备检:

    行简云:长安西市帛肆有贩粥求利而为之平者,姓张,不得名。家富于财,居光德里。其女,国色也。尝因昼寝,梦至一处,朱门大户,棨节森然。由门而入,望其中堂,若设燕张乐之为,左右廊皆施帏幄。有紫衣吏引张氏于西廊幕次,见少女如张等辈十许人,花容绰约,花钿照耀。既至,吏促张妆饰,诸女迭助之理泽傅粉。有顷,自外传呼“侍郎来!”自隙间窥之,见一紫绶大官。张氏之兄尝为其小吏,识之,乃言曰:“吏部沈公也。”俄又呼曰:

    “尚书来!”又有识者,并帅王公也。逡巡复连呼曰:

    “某来!”“某来!”皆郎官以上,六七箇坐厅前。紫衣吏曰:“可出矣。”群女旋进,金石丝竹铿鍧,震响中署。酒酣,并州见张氏而视之,尤属意。谓之曰:“汝习何艺能?”对曰:“未尝学声音。”使与之琴,辞不能。曰:“第操之!”乃抚之而成曲。予之筝,亦然;琵琶,亦然。皆平生所不习也。王公曰:

    “恐汝或遗。”乃令口受诗:“鬟梳闹扫学宫妆,独立闲庭纳夜凉。手把玉簪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张曰:“且归辞父母,异日复来。”忽惊啼,寤,手扪衣带,谓母曰:“尚书诗遗矣!”索笔录之。问其故,泣对以所梦,且曰:“殆将死乎?”母怒曰:“汝作魇耳。何以为辞?乃出不祥言如是。”因卧病累日。

    外亲有持酒肴者,又有将食味者。女曰:“且须膏沐澡渝。”母听,良久,艳妆盛色而至。食毕,乃遍拜父母及坐客,曰:“时不留,某今往矣。”自授衾而寝。父母环伺之,俄尔遂卒。会昌二年六月十五日也。

    二十年前,读书人家之稍豁达者,偶亦教稚子诵白居易长恨歌。陈鸿所作传因连类而显,忆唐诗三百首中似即有之。

    〔32〕而鸿之事迹颇晦,惟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有陈鸿开元升平源〔33〕一卷,注云:“字大亮,贞元主客郎中。”又唐文粹〔34〕(九十五)有陈鸿大统纪序云:“少学乎史氏,志在编年。贞元丁(案当作乙)酉岁,登太常第,始闲居遂志,迺修大统纪三十卷。七年,书始成,故绝笔于元和六年辛卯。”文苑英华(三九二)有元稹撰授丘纾陈鸿员外郎制〔35〕,云:“朝议郎行太常博士上柱国陈鸿,坚于讨论,可以事举,可虞部员外郎。”可略知其仕历。长恨传则有三本。一见于文苑英华七百九十四;明人又附刊一篇于后,云出丽情集及京本大曲,文句甚异,疑经张君房〔36〕辈增改以便观览,不足据。一在广记四百八十六卷中,明人掇以实丛刊者皆此本,最为广传。而与文苑本亦颇有异同,尤甚者如“其年复四月”至篇末一百七十二字,广记止作“至宪宗元和元年,盩厔白居易为歌以言其事。并前秀才陈鸿〔37〕作传,冠于歌之前,目为长恨歌传”而已。自称前秀才陈鸿,为文苑本所无,后人亦决难臆造,岂当时固有详略两本欤,所未详也。今以文苑英华较不易见,故据以入录。然无诗,则以载于白氏长庆集者足之。

    五色线〔38〕(下)引陈鸿长恨传云:“贵妃赐浴华清池,清澜三尺,中洗明玉,既出水,力微不胜罗绮。”今三本中均无第二三语〔39〕。惟青琐高议(七)中赵飞燕别传〔40〕有云:“兰汤滟滟,昭仪坐其中,若三尺寒泉浸明玉。”宋秦醇之所作也。盖引者偶误,非此传逸文。

    本此传以作传奇者,有清洪昉思之长生殿〔41〕,今尚广行。蜗寄居士有杂剧曰长生殿补阙〔42〕,未见。

    东城老父传〔43〕出广记四百八十五。宋史艺文志史部传记类著录陈鸿东城老父传一卷,则曾单行。传末贾昌述开元理乱,谓“当时取士,孝悌理人而已,不闻进士宏词拔萃之为其得人也。”亦大有叙“开元升平源”意。又记时人语云:“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44〕同出于陈鸿所作传,而远不如长恨传中“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之为世传诵,则以无白居易为作歌之为之也。

    资治通鉴考异〔45〕卷十二所引有升平源,云世以为吴兢〔46〕所撰,记姚元崇〔47〕藉射邀恩,献纳十事,始奉诏作相事。

    司马光〔48〕驳之曰:“果如所言,则元崇进不以正。又当时天下之事,止此十条,须因事启沃,岂一旦可邀。似好事者为之,依托兢名,难以尽信。”案兢,汴州浚仪人,少励志,贯知经史。魏元忠〔49〕荐其才堪论撰,诏直史馆,修国史。私撰唐书唐春秋〔50〕,叙事简核,人以董狐目之。有传在唐书(旧一百二新一三二)。开元升平源,唐志本云陈鸿作,宋史艺文志史部故事类始著吴兢贞观政要〔51〕十卷,又开元升平源一卷。疑此书本不著撰人名氏,陈鸿吴兢,并后来所题。二人于史皆有名,欲假以增重耳。今姑置之东城老父传之后,以从通鉴考异写出,故仍题兢名。

    右第三分

    〔1〕全唐诗唐代诗歌总集,九百卷,清康熙时彭定求等奉诏编辑,收唐、五代作者二千二百余人的诗歌。李公佐仆诗,见该书卷八六二。按此诗原出五代蜀杜光庭神仙感遇传卷三。

    〔2〕说李说(740—800),字岩甫,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唐德宗时官至河东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其次子公度,宣宗大中六年(852)任义武节度使;懿宗咸通(860—873)初年调任灵盐朔方节度使。

    〔3〕关于杨府录事李公佐,旧唐书宣宗纪:大中二年(848)审判武宗会昌四年(844)李绅诬奏江都县尉吴湘赃罪一案,关连人中有“前杨府录事参军李公佐”宣宗敕:“李公佐卑吏守官,制不由己,削两任官。”按此时距古岳渎经中李公佐自称泛于苍梧的贞元十三年(797)已五十二年。

    〔4〕古岳渎经传奇篇名,唐代李公佐作。作者自述元和九年在洞庭包山石穴中得岳渎经第八卷,内载夏禹擒获水神无支祁,把它锁在淮阴龟山下的传说。李汤,生平事迹不详,古岳渎经称其于永泰(765)中任楚州刺史。

    〔5〕戎幕闲谈笔记集,一卷,唐代韦绚著。记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时所述古今异闻。韦绚,字文明,唐代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懿宗咸通年间官至义武军节度使。

    〔6〕陶宗仪参看本卷第17页注〔6〕。辍耕录,笔记集,三十卷。杂记元代文献掌故,兼及史地文艺。此书所引“东坡濠州涂山诗”即宋代苏轼濠州七绝涂山“川锁支祁水尚浑,地埋汪罔骨应存;樵苏已入黄能庙,乌鹊犹朝禹会村。”濠州,州治在今安徽凤阳。

    〔7〕山海经十八卷,作者不详,晋代郭璞注。主要记述各地山川、异物的传说,保存了许多古代神话。

    〔8〕古逸书明代潘基庆编古逸书三十卷,选录自秦至宋的文章,其中未收古岳渎经。

    〔9〕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今属江西)人,宋代理学家。著有四书集注、楚辞集注等。楚辞辩证为楚辞集注附录,二卷。

    〔10〕僧伽(628—710)唐代西域僧人,高宗龙朔至中宗景龙年间,居楚州(今江苏淮安)龙兴寺。生前即多神异传闻,后人遂以禹降无支祁故事附会于其名下,流传过程中又将无支祁讹传为水母。

    按上文所引胡应麟语中的“泗州大圣”当亦指僧伽,元代高文秀著有杂剧泗州大圣锁水母,明代须子寿著有杂剧泗州大圣渰水母,今皆不传。

    〔11〕王象之南宋金华(今属浙江)人。舆地纪胜,地理总志,二百卷。记载当时各行政区域沿革及风俗、人物、名胜等。淮南东路,宋行政区域名,治所在今扬州,辖今淮河流域东部地区。盱眙军,治所在今江苏盱眙。按舆地纪胜卷四十四所载盱眙军有关无支祁传说的古迹共四处:圣母洞(即水母洞)、圣母井、龟山、百牛潭。

    前二处实为一处,与僧伽降水母故事有关;后两处则与李汤获无支祁故事有关。

    〔12〕褚人获字石农,清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著有坚瓠集、隋唐演义等。坚瓠续集,笔记集,四卷。

    〔13〕明太祖即朱元璋(1328—1398),明王朝的建立者,一三六八年至一三九八年在位。即坚瓠续集文中的“高皇帝”

    〔14〕南柯太守传传奇篇名,唐代李公佐作。写淳于棼梦中被槐安国王招为驸马,出任南柯太守,亨尽荣华,梦醒方知槐安国是古槐树上的蚂蚁穴。

    〔15〕广陵行录按舆地纪胜引作广陵志。

    〔16〕南柯记明代汤显祖据南柯太守传改编的传奇剧本,二卷。末尾添加了淳于棼梦觉后建道场普度大槐,自己也立地成佛的情节。

    〔17〕庐江冯媪传传奇篇名,写庐江冯媪夜间投宿,遇桐城县丞董江亡妻的故事。异闻传,太平广记作异闻录。

    〔18〕谢小娥传传奇篇名,写谢小娥父亲、丈夫遇盗被杀,小娥为其报仇的故事。

    〔19〕续玄怪录亦详载此事太平广记卷一二八有辑自续玄怪录的尼妙寂一篇,故事与谢小娥传相同,但称女主人公为“叶氏”女,出家后道号“妙寂”末云:“公佐大异之,遂为作传。太和庚戌岁,陇西李复言游巴南,与进士沈田会于蓬州,田因话奇事,持以相示,一览而复之。录怪之日,遂纂于此焉。”李复言,唐代陇西(今甘肃东南)人,玄宗时官彭城令。所著续玄怪录,宋代改题续幽怪录,笔记小说集,原本已佚。今有后人辑本四卷,内无尼妙寂篇。

    〔20〕临江军治所在今江西清江。

    〔21〕霸滩舆地纪胜作萧滩,在今江西清江萧水河边。

    〔22〕李邈字彦思,北宋末清江(今属江西)人。知真定府,金兵进犯,守四旬,城破被害。傅雱,北宋末浦江(今属浙江)人,南宋高宗初年曾出使金国。

    〔23〕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明代作家,崇祯时官徐州通判。著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初、二刻各四十卷,初刻卷十九有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一篇。

    〔24〕白行简(776—826)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唐代文学家。有白行简集,已佚。李娃传,传奇篇名,写荥阳公子与妓女李娃相爱,金尽被鸨母骗逐,又为父所弃,后得李娃救助,及第拜官,李娃亦受封为汧国夫人。

    〔25〕石君宝平阳(治今山西临汾)人,元代戏曲作家。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杂剧剧本,一卷,演李娃传故事,以荥阳公子为郑元和,李娃为李亚仙。

    〔26〕薛近兖明代戏曲传奇作家,万历年间人。绣襦记,传奇剧本,二卷,情节较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有所发展。清代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四以为薛近兖作(又有正德间徐霖、嘉靖间郑若庸作二说)。

    〔27〕李子当系“郑生”之误。

    〔28〕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诗人。官至刑部尚书。有白氏长庆集。

    〔29〕三梦记传奇篇名,白行简作。写异地同梦或所梦与实事相符的三个故事。

    〔30〕刘幽求一事刘幽求(655—715),唐代冀州武强(今属河北)人,官至尚书左丞相。“一事”三梦记中故事之一,写刘幽求所见的事与其妻梦中经历相同。

    〔31〕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清代小说家。著有聊斋志异。

    凤阳士人,见聊斋志异卷二,写凤阳一书生与其妻及妻弟三人异地同梦的故事。

    〔32〕长恨歌长篇叙事诗,白居易作,写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陈鸿所作传,即长恨传,又作长恨歌传。唐诗三百首,唐诗选集,清代蘅退居士(孙洙)编。通行版本于长恨歌后附有长恨歌传。

    〔33〕开元升平源即升平源,传奇篇名,写姚元崇于唐玄宗行猎之时进谏十策的故事。

    〔34〕唐文粹唐代诗文选集,一百卷,北宋姚铉编。

    〔35〕元稹撰授丘纾陈鸿员外郎制元稹为皇帝所起草的诏令。元稹(779—831),字微之,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参看本篇第四分。丘纾,唐代元和间人,元和十五年任左拾遗,见大唐传载。

    〔36〕丽情集笔记集,宋代张君房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二十卷。原书已佚。京本大曲,大曲集,现无完整传本。大曲,宋代的一种歌舞戏。张君房,宋代安陆(今属湖北)人。真宗时进士,官至度支员外郎、集贤校理。

    〔37〕秀才唐初科举有秀才科,品第高于进士科,高宗永徽二年(651)停止举行。陈鸿于贞元二十一年(805)进士及第,这里用“秀才”指称进士。

    〔38〕五色线笔记集,作者不详,当为宋人所辑。明代津逮秘书本二卷。内容杂引汉魏晋唐文集和小说中的琐闻奇事等。

    〔39〕三本中均无第二三语按明刻文苑英华本所附出于丽情集及京本大曲的长恨传中,有“诏浴华清池,清澜三尺,中洗明玉,莲开水上,鸾舞鉴中。既出水,娇多力微,不胜罗绮”等句,其第二三语为广记本及文苑本所无,而与五色线所引相同。

    〔40〕青琐高议传奇、笔记集,前、后集各十卷,别集七卷,北宋刘斧编著。赵飞燕别传,参看本卷第137页注〔8〕。

    〔41〕洪昉思(1645—1704)名昇,字桮思,号稗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戏曲作家。长生殿,传奇剧本,演长恨传故事,二卷。

    〔42〕蜗寄居士即唐英(1682—约1755),字隽公,号蜗寄居士,奉天(今辽宁沈阳)人,清代戏曲作家。长生殿补阙,一卷,见所著古柏堂传奇杂剧。

    〔43〕东城老父传传奇篇名,宋史艺文志作东城父老传,题陈鸿作。写东城老父贾昌,少时以善斗鸡为玄宗宠幸,安史乱后出家为僧的故事。

    〔44〕“生儿不用识文字”四句,又见全唐诗卷八七八,题为神鸡童谣。按其下还有四句:“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轝。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輓丧车。”

    〔45〕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卷,北宋司马光著。书中考列与资治通鉴所载史实有关的不同资料,说明其取舍的原因。

    〔46〕吴兢(约670—749)字西济,唐代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官至起居郎。著有贞观政要等。

    〔47〕姚元崇(650—721)字元之,唐代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等朝宰相。

    〔48〕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史学家。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著有资治通鉴、司马文正公集等。

    〔49〕魏元忠(?—707)本名真宰,唐代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官至中书令、尚书右仆射。

    〔50〕私撰唐书唐春秋新唐书吴兢传:“兢不得志,私撰唐书、唐春秋,未就。”后奉诏赴馆撰录。“兢叙事简核,号良史。世谓今董狐云。”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晋灵公被晋卿赵盾的族人赵穿所杀,他直书“赵盾弑其君”被称为“良史”

    〔51〕贞观政要史书,十卷。分类辑录唐太宗与大臣的问答,大臣的诤谏、奏疏及贞观年间的政治设施。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内人,以校书郎累仕至中书舍人,承旨学士。由工部侍郎入相,旋出为同州刺史,改越州,兼浙东观察使。太和初,入为尚书左丞,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五年七月,卒于镇,年五十三。两唐书(旧一六六新一七四)皆有传。于文章亦负重名,自少与白居易唱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1〕。有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小集十卷,今惟长庆集六十卷存。莺莺传〔2〕见广记四百八十八。其事之振撼文林,为力甚大。当时已有杨巨源李绅辈作诗以张之〔3〕;至宋,则赵令畤拈以制商调蝶恋花(在侯鲭录中)〔4〕;金有董解元作弦索西厢;元有王实甫西厢记〔5〕,关汉卿续西厢记〔6〕;明有李日华南西厢记〔7〕,陆采亦有南西厢记〔8〕,周公鲁有翻西厢记〔9〕;至清,查继佐尚有续西厢杂剧云〔10〕。

    因莺莺传而作之杂剧及传奇,曩惟王关本易得。今则刘氏暖红室〔11〕已刊弦索西厢,又聚赵令畤商调蝶恋花等较著之作十种为西厢记十则。市肆中往往而有,不难致矣。

    莺莺传中已有红嬢及欢郎等名,而张生独无名字。王楙野客丛书(二十九)云:“唐有张君瑞,遇崔氏女于蒲。

    崔小名莺莺。元稹与李绅语其事。作莺莺歌。”客中无赵令昫侯鲭录,无从知商调蝶恋花中张生是否已具名字〔12〕。否则宋时当尚有小说或曲子,字张为君瑞者。漫识于此,俟有书时考之。

    周秦行纪〔13〕余所见凡三本。一在广记卷四百八十九;一在顾氏文房小说中,末一行云“宋本校行”;一附于李卫公外集〔14〕内,是明刊本。后二本较佳,即据以互校转写,并从广记补正数字。三本皆题牛僧孺〔15〕撰。僧孺,字思黯,本陇西狄道人,居宛叶间。元和初,以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条指失政,鲠讦不避权贵,因不得意。后渐仕至御史中丞,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累贬为循州长史。

    宣宗立,乃召还,为太子少师。大中二年,年六十九卒,赠太尉,谥文简。两唐书(旧一七二新一七四)皆有传。僧孺性坚僻,与李德裕〔16〕交恶,各立门户,终生不解。又好作志怪,有玄怪录十卷,今已佚,惟辑本一卷存。而周秦行纪则非真出僧孺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十三)云:

    “贾黄中以为韦瓘所撰。瓘,李德裕门人,以此诬僧孺”者也。

    〔17〕案是时有两韦瓘,皆尝为中书舍人。一年十九入关,应进士举,二十一进士状头,榜下除左拾遗,大中初任廉察桂林,寻除主客分司。见莫休符桂林风土记〔18〕。一字茂宏,京兆万年人,韦夏卿弟正卿〔19〕之子也。“及进士第,仕累中书舍人。与李德裕善。李宗闵恶之,德裕罢,贬为明州长史。”见新唐书(一六二)夏卿传,则为作周秦行纪者。

    〔20〕胡应麟(笔丛三十二)云:“中有‘沈婆儿作天子’等语,所为根蒂者不浅。独怪思黯罹此巨谤,不亟自明,何也?牛李二党曲直,大都鲁卫间。牛撰玄怪等录,亡只词构李,李之徒顾作此以危之。于戏,二子者,用心覩矣!牛迄功名终,而子孙累叶贵盛。李挟高世之才,振代之绩,卒沦海岛,非忌刻忮害之报耶?辄因是书,播告夫世之工谮愬者。”乞灵于果报,殊未足以餍心。然观李德裕所作周秦行纪论,至欲持此一文,致僧孺于族灭,则其阴谲险很,可畏实甚。弃之者众,固其宜矣。论犹在集(外集四)中,迻录于后:

    言发于中,情见乎辞。则言辞者,志气之来也。

    故察其言而知其内,翫其辞而见其意矣。余尝闻太牢氏(凉国李公尝呼牛僧孺为太牢。凉公名不便,故不书。)好奇怪其身,险易其行。以其姓应国家受命之谶,曰:“首尾三麟六十年,两角犊子恣狂颠,龙蛇相斗血成川。”及见著玄怪录,多造隐语,人不可解。其或能晓一二者,必附会焉。纵司马取魏之渐,用田常有齐之由。故自卑秩,至于宰相,而朋党若山,不可动摇。欲有意摆撼者,皆遭诬坐,莫不侧目结舌,事具史官刘轲日历。余得太牢周秦行纪,反覆覩其太牢以身与帝王后妃冥遇,欲证其身非人臣相也,将有意于“狂颠”及至戏德宗为“沈翣儿”以代宗皇后为“沈翣”令人骨战。可谓无礼于其君甚矣!怀异志于图谶明矣!余少服臧文仲之言曰:“见无礼于其君者,如鹰鸇之逐鸟雀也。”

    故贮太牢已久。前知政事,欲正刑书,力未胜而罢。

    余读国史,见开元中,御史汝南子谅弹奏牛僊客,以其姓符图谶。虽似是,而未合“三麟六十”之数。自裴晋国与余凉国(名不便)彭原(程)赵郡(绅)诸从兄,嫉太牢如仇,颇类余志。非怀私忿,盖恶其应谶也。太牢作镇襄州日,判復州刺史乐坤贺武宗监国状曰:“闲事不足为贺。”则恃姓敢如此耶!

    会余复知政事,将欲发觉,未有由。值平昭义,得与刘从谏交结书,因窜逐之。嗟乎,为人臣阴怀逆节,不独人得诛之,鬼得诛矣。凡与太牢胶固,未尝不是薄流无赖辈,以相表里。意太牢有望,而就佐命焉,斯亦信符命之致。或以中外罪余于太牢爱憎,故明此论,庶乎知余志。所恨未暇族之,而余又罢。岂非王者不死乎?遗祸胎于国,亦余大罪也。

    倘同余志,继而为政,宜为君除患。历既有数,意非偶然,若不在当代,必在于子孙。须以太牢少长,咸置于法,则刑罚中而社稷安,无患于二百四十年后。嘻!余致君之道,分隔于明时。嫉恶之心,敢辜于早岁?因援毫而摅宿愤。亦书行纪之迹于后。

    论中所举刘轲〔21〕,亦李德裕党。日历具称牛羊日历,牛羊,谓牛僧孺、杨虞卿〔22〕也,甚毁此二人。书久佚,今有辑本,缪荃荪刻之藕香零拾〔23〕中。又有皇甫松〔24〕,著续牛羊日历,亦久佚。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十)引一则,于周秦行纪外,且痛诋其家世,今节录之:

    太牢早孤。母周氏,冶荡无检。乡里云:“兄弟羞赧,乃令改醮。”既与前夫义绝矣,及贵,请以出母追赠。礼云:“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又曰:“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而李清心妻配牛幼简,是夏侯铭所谓“魂而有知,前夫不纳于幽壤,殁而可作,后夫必诉于玄穹。”使其母为失行无适从之鬼,上罔圣朝,下欺先父,得曰忠孝智识者乎?作周秦行纪,呼德宗为“沈婆儿”谓睿真皇太后为“沈婆”此乃无君甚矣!

    盖李之攻牛,要领在姓应图谶〔25〕,心非人臣,而周秦行纪之称德宗为“沈婆儿”尤所以证成其罪。故李德裕既附之论后,皇甫松续历亦严斥之。今李氏穷愁志虽尚存(李文饶外集卷一至四,即此),读者盖寡;牛氏玄怪录亦早佚,仅得后人为之辑存。独此篇乃屡刻于丛书中,使世间由是更知僧孺名氏。时世既迁,怨亲俱泯,后之结果,盖往往非当时所及料也。

    李贺歌诗编〔26〕(一)有送沈亚之歌〔27〕,序言元和七年送其下第归吴江,故诗谓“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紫丝竹断骙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中复云“春卿拾才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携笈归江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也。然唐书已不详亚之行事,仅于文苑传序一举其名。幸沈下贤集迄今尚存,并考宋计有功唐诗纪事〔28〕,元辛文房唐才子传〔29〕,犹能知其概略。亚之字下贤,吴兴人。元和十年,进士及第,历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太和初,为德州行营使者柏耆〔30〕判官。耆贬,亚之亦谪南康尉;终郢州掾。其集本九卷,今有十二卷,盖后人所加。中有传奇三篇。亦并见太平广记,皆注云出异闻集,字句往往与集不同。今者据本集录之。

    湘中怨辞〔31〕出沈下贤集卷二。广记在二百九十八,题曰太学郑生,无序及篇末“元和十三年”以下三十六字。文句亦大有异,殆陈翰编异闻集时之所删改欤。然大抵本集为胜。其“遂我”作“逐我”则似广记佳。惟亚之好作涩体,今亦无以决之。故异同虽多,悉不复道。

    异梦录〔32〕见集卷四。唐谷神子已取以入博异志〔33〕。

    广记则在二百八十二,题曰邢凤,较集本少二十余字,王炎作王生。炎为王播弟〔34〕,亦能诗,不测异闻集何为没其名也。沈下贤集今有长沙叶氏观古堂〔35〕刻本,及上海涵芬楼〔36〕影印本。二十年前则甚希觏。余所见者为影钞小草斋〔37〕本,既录其传奇三篇,又以丁氏八千卷楼〔38〕钞本校改数字。同是十二卷本沈集,而字句复颇有异同,莫知孰是。

    如王炎诗“择水葬金钗”惟小草斋本如此,他本皆作“择土”顾亦难遽定“择水”为误。此类甚多,今亦不备举。印本已渐广行,易于入手,求详者自可就原书比勘耳。

    梦中见舞弓弯,亦见于唐时他种小说。段成式酉阳杂俎〔39〕(十四)云:“元和初,有一士人,失姓字,因醉卧厅中。及醒,见古屏上妇人等悉于床前踏歌。歌曰:‘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其中双鬟者问曰:‘如何是弓腰?’歌者笑曰:‘汝不见我作弓腰乎?’乃反首,髻及地,腰势如规焉。士人惊惧,因叱之。忽然上屏,办无其他。”其歌与异梦录者略同,盖即由此曼衍。宋乐史撰杨太真外传〔40〕,卷上注中记杨国忠〔41〕卧覩屏上诸女下床自称名,且歌舞。其中有“楚宫弓腰”则又由酉阳杂俎所记而传讹。凡小说流传,大率渐广渐变,而推究本始,其实一也。

    秦梦记〔42〕见集卷二,及广记二百八十二,题曰沈亚之,异同不多。“击髆舞”当作“击髆舞”“追酒”当作“置酒”各本俱误。“如今日”之“今”字,疑衍,〔43〕小草斋本有,他本俱无。

    无双传〔44〕出广记四百八十六,注云薛调〔45〕撰。调,河中宝鼎人,美姿貌,人号为“生菩萨”咸通十一年,以户部员外郎加驾部郎中,充翰林承旨学士,次年,加知制诰。郭妃悦其貌,谓懿宗曰:“驸马盍若薛调乎。”顷之,暴卒,年四十三,时咸通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也。世以为中鸠云(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翰苑群书及唐语林四〔46〕)。

    胡应麟(笔丛四十一)云:“王仙客事大奇而不情,盖润饰之过。或乌有无是类,不可知。”案范摅云溪友议〔47〕(上)载“有崔郊秀才者,寓居于汉上,蕴精文艺,而物产罄悬。亡何,与姑婢通,每有阮咸之从。其婢端丽,饶彼音律之能,汉南之最也。姑鬻婢于连帅。帅爱之,以类无双,给钱四十万,宠眄弥深。郊思慕不已,即强亲府署,愿一见焉。

    其婢因寒食来从事冢,值郊立于柳阴,马上连泣,誓若山河。

    崔生赠以诗曰:‘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诗闻于帅,遂以归崔。无双下原有注云:“即薛太保之爱妾,至今图画观之。”然则无双不但实有,且当时已极艳传。疑其事之前半,或与崔郊姑婢相类;调特改薛太尉〔48〕家为禁中,以隐约其辞。后半则颇有增饰,稍乖事理矣。明陆采尝拈以作明珠记〔49〕。

    柳珵上清传〔50〕见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九。司马光驳之云:“信如此说,则参为人所劫,德宗岂得反云‘蓄养侠刺’。况陆贽贤相,安肯为此。就使欲陷参,其术固多,岂肯为此儿戏。全不近人情。”亦见于太平广记卷二百七十五,题曰上清,注云出异闻集。“相国窦公”作“丞相窦参”后凡“窦公”皆只作一“窦”字;“隶名掖庭”下有“且久”二字;“怒陆贽”上有“至是大悟因”五字;“老”作“这”;“恣行媒孽”下有“乘间攻之”四字;“特敕”下有“削”字。余尚有小小异同,今不备举。此篇本与刘幽求传同附常侍言旨之后〔51〕。言旨亦珵作,郡斋读书志(三)云,记其世父柳芳所谈。芳,蒲州河东人;子登,冕;登子璟,见新唐书(一三二)〔52〕。珵盖璟之从兄弟行矣。

    杨娼传〔53〕出广记四百九十一,原题房千里撰〔54〕。千里字鹄举,河南人,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艺文志有房千里南方异物志一卷,投荒杂录一卷,注云:

    “太和初进士第,高州刺史,”是其所终官也。此篇记叙简率,殊不似作意为传奇。云溪友议(上)又有南海非一篇,谓房千里博士初上第,游岭徼。有进士韦滂自南海致赵氏为千里妾。千里倦游归京,暂为南北之别。过襄州遇许浑〔55〕,托以赵氏。浑至,拟给以薪粟,则赵已从韦秀才矣。因以诗报房,云:“春风白马紫丝缰,正值蚕眠未采桑。五夜有心随暮雨,百年无节待秋霜。重寻绣带朱藤合,却认罗裙碧草长。为报西游减离恨,阮郎才去嫁刘郎。”房闻,哀恸几绝云云。此传或即作于得报之后,聊以寄慨者欤。然韦縠才调集〔56〕(十)又以浑诗为无名氏作,题云:“客有新丰馆题怨别之词,因诘传吏,尽得其实,偶作四韵嘲之。”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